▼ 文|牛犇犇
伴随着32年的等待,日本在2023年赫然迎来了4%以上的CPI,似乎越来越靠近通胀的深渊。
这种现象,若是放在过往,我们很难置信。然而,不可抗拒的事实是,日本的工资涨幅已攀升至5%,看似在脱离通胀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。而此刻,我们不得不思考,与日本和美国相比,中国经济的路径将如何演变?
站在当下,我们不禁要问,毫无疑问的通胀将如何影响日本的经济未来?同时,面对通胀的冲击及日本经济走势,我们应当如何深化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理解?
一、中国经济应对新兴市场格局
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,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日本,在应对通胀的课题上打出了一连串的强硬拳头:放开手脚不断刺激,企业高工资酬劳配合消费者承受成本的上涨,形成了“工资-通胀”持续交替循环的模式。
尽管这种模式明显借鉴了美国的经验,但其隐含的信号是,放缩之间,不断调整是经济运作的必然要求。
站在中国经济的角度看,我们是否算是异类呢?
面对美日的通胀趋势,我们无疑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经济轨迹上。
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阶段、发展模式上与美日存在差异,其经济决策机制、对内外贸易平衡的管理也有着本质区别。
目前的中国,在防风险与发展间进行了独特的权衡,选择在中长期走势中求稳守,穴里对通胀的防范和治理,操作更为审慎,也更具长远眼光。
二、全球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立场
近年来,日本经济展现出向“追求利润最大化”转型的迹象,企业利润率不断攀升,股市也开始逐步走高。
尽管这一动态引来诸多争议,但不可否认,日本的这种模式变化是其经济战略调整的一种表现。
相比之下,中国以稳健的态度推进经济建设,以稳妥应对各类风险。
在穷追利润极限的同时,日本的通胀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防控。尽管其手中拥有种种政策工具,但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动之下,如何拿捏度仍是一大课题。
反观中国,当今仍坚持着审慎的货币政策,稳进求实,既尽可能降低社会总负债率,又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,把握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尺度。
这其中,中国对于“货币的数量政策”掌握得极其严谨,使得整个社会需求温和增长。
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下,各国都在实行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,而中国则更着眼于防范风险,而非无度增加债务。
如今,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逻辑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对债务的审慎态度和精准把握。在中国经济能够更稳健地进行深度发展的同时,我们也在谨慎权衡着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对决。
三、中国的稳健策略与全球经济的博弈
在多数国家选择不断燃烧储蓄、加速增加债务的情况下,中国始终坚持防风险的策略,避免过度债务,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回落。
在众多的刺激政策中,我们严格围绕“货币价格政策”进行布局,就货币数量政策而言,一直保持严谨的监管,避免过度贷款等风险,这种稳健的策略使得我国的总需求持续糟糕。
面对这样一种环境,我们只能更加审慎地运用资源,前方的道路固然艰难,但我们中国一直以来的强势处在稳中求进,深知利用好手中的资源,便能够在这场博弈中更加有所作为。
遥望国际,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坚守美国的阵营,他们可以通过烧钱、刺激经济的手段来应对经济问题,他们可以轻易地赌美国赢、中国输,然而我们中国并不能奢望这样做。
总结展望
日本的4%以上CPI以及工资涨幅持续走高,是他们积极应对经济压力,以求摆脱通胀困局的措施。
然而放眼全球,我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展现出了不同于他国的独特姿态,既稳定现状亦谨防未来,既着眼眼前又顾及长远。
在全球经济不断动荡的大环境下,债务无疑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,而如何妥善掌控债务,同样考验着各国的经济智慧。
时下,中国经济走在防风险的道路上,宁可在短期内经济增速下行,也不狂热地堆积债务,只有当内部压力过大,或者美国的外需全面坍塌,全面刺激才生效起来。那么,未来对中国来说,是否需要运用更加有力的手段应对通胀压力之大?这将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。
不论如何,抵抗通胀的压力将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临的挑战,如何在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,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将会对我们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。
因此,从短期看,稳步应对通胀压力,从长期看,如何妥善地驾驭债务经济,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