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台、澎、金、马是中国的一部分,不是另一个国家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没有两个中国。”——《告台湾同胞书》
1958年10月6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报纸上发表了著名的《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》。这封给台湾、澎湖、金门、马祖地区人民的公开信由毛主席起草,以彭德怀元帅的名义发布,表明了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,在盘踞台湾的蒋氏政府中引起震动。
这封公开信发表前,两岸刚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,当时人民解放军向蒋氏占据的金门岛发起了“金门炮战”,数万发炮弹轰炸了金门岛防区,造成蒋军大量伤亡。
炮战让解放军和蒋军、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都骤然紧张,但是在台北总统府的蒋委员长听到这个消息,非但没有焦虑,反而连连说好,称赞此战甚是高明,给美国人施加了压力。
说起来,“金门炮战”虽爆发于1958年,但此后解放军和蒋军之间的炮战一直延续到1979年中美建交,持续了21年时间。
解放军和蒋军很有“默契”,都是轮番放炮,解放军“单日开炮,双日休息”,双方的开炮时间都对对方公示,一人打一天,连开炮地点都是精心选择的荒地。
那么在1958年,解放军为什么要发起“金门炮战”?台湾和大陆之间互相开炮的目的是什么?为什么后来这场对抗演变成了“默契战”?
一、美国鼓励“台独”,蒋氏进退维谷
在50年代早期,中共中央一直有解放台湾的计划,但因朝战而暂时搁置。
朝鲜战争结束后,东南沿海战火又起,解放军在50年代攻克大量沿海岛屿,和蒋氏海军、空军爆发冲突。
可在1954年后,美国在台湾地区横插一脚,让解放台湾的难度陡然增加。同时,蒋军对大陆地区的渗透和破坏也日益频繁。
当时,蒋军欺负解放军空军弱,防空装备差,各种飞机频繁侵入大陆领空,远到云南、青海、甘肃地区都有蒋军飞机高空侦查,空投传单,空降特务。
另一方面,美蒋还签订《共同防御协定》,美国第7舰队在台湾海峡巡航,美军设立所谓的“协防台湾司令部”,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入驻台湾,协助蒋军防卫台湾岛和澎湖列岛。
有了美国撑腰,蒋氏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,当时新中国的空军和海军都不是美军的对手,蒋氏想以美军为靠山,以福建沿海的金门岛、马祖岛为基地,来一次“反攻大陆”。
蒋氏在岛内频频释放“反攻信号”,一些从大陆撤去的军界要员表示支持,但是美国人却很不开心。
美国政府知道,以台湾岛小小的人口和资源,要“反攻大陆”是痴人说梦。如果蒋氏真动手,此举不仅不会占到便宜,反而会让他本人和美国都陷入危机中。
如果美国公开支持蒋氏出兵,那苏联和中国都会对美国发难,美国等于要为蒋氏的“梦想”买单,精明的美国人肯定不会这么干。
于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在《共同防御协议》里规定:“除非台湾和澎湖受到“打击”,否则美国不出手。”至于蒋氏政权在福建沿海的金门、马祖岛屿,都不在美国军队的保护下。
美国向蒋氏提议直接放弃金门、马祖,和中国大陆以台湾海峡为界,双方各自“独立”,相安无事。
如果蒋氏答应,那美国就在台湾部署更多的军队,并把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部署在台湾地区,保证蒋氏政权高枕无忧。
乍听起来,这样的建议是给蒋氏分忧,但当时蒋氏却对美国的建议非常担忧。
美国此举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彻底分裂台湾,造成“两个中国”,这是蒋氏和他的手下们难以接受的。
蒋氏闹革命30多年,以“民族主义者”自居,这种分裂国家、遗臭万年的事儿,他没有胆子做。
其次,美国在蒋氏赴台后一直搞小动作,想慢慢换掉蒋氏,扶持新的台湾执政者。蒋氏知道美国的想法,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个能御民、御军的口号和信仰,这就是“反攻大陆”。
如果台湾地区独立,和大陆结束战争关系成为两个政权,那蒋氏“反攻无名”,他的统治就会遇到问题。
可对美国来说,如果以上两点尽数实现,却能更轻易插手台湾政治,扶持傀儡,把台湾地区变成日本、南韩一样的准殖民地。
二、毛主席破台海僵局,解放军炮震金门
随着台湾问题越来越焦灼,新中国政府也察觉到了美国在台湾地区的阴谋。
“分裂台湾,削弱台湾和大陆的联系”,是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,但无论中共中央还是蒋氏,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都是一致的。
于是,毛主席在1958年接连召开政治局会议和国防部会议,就台海问题作出指示。
美国要分裂台湾,造“两个中国”,这种思想早已不是秘密。但是解放军该怎么破局呢?领导人们一时意见众多。
会议最后,众人汇集意见,认为此时直接打台湾很有难度,而登陆金门、马祖虽是可行的,但可能会被台湾岛上的部分不怀好意之人借题发挥,反会助长“台独”。
就在两难之时,毛主席表态说:“无论美台关系怎么发展,打一下总是好的,不过只打金门,不打台湾;只打蒋军,不打美军。”
其实在50年代早期,解放军虽有进攻金门的打算,但金门有8万守军,防御系统完善,而福建前线交通不便,仅靠福建的部队难以轻易南下。
为了解放金门,党中央便下令修建“鹰厦铁路”,把福建这个封闭的山区和内地用铁路相连,解决了战备物资的运输问题。
至1958年,炮击金门的条件已经成熟。
1958年,厦门地区的解放军已经装备有大量重炮,而且炮弹储备很多,足以打一场大战。
1958年7月,解放军和蒋军空军在厦门进行空战,奏响了金门炮战的前奏。8月23日,解放军便开始大规模炮击金门岛,其声势之大在解放战争后前所未有。
炮击中,解放军在几个小时里打出了4万多发炮弹,蒋军被炸得措手不及。
炮击之后,“金门防卫部”的三个副司令,赵家骧中将、章杰少将、吉星文少将被炸死,还有600多名士兵死伤,包括两个美军。
金门一开炮,整个蒋氏政府都被惊动了,但消息传到总统府后,蒋氏看了电报连连点头说“好”,并一面下令还击,一面派人去通知美国政府。
美国得知金门被炮击,一开始还以为是解放军要登陆,马上把太平洋第7舰队调了过来,准备保护台湾本岛。
第二天,美军护送蒋军战舰去给金门送给养,结果遭到解放军炮击,美舰夺路而逃,蒋军运输船被击伤击沉数艘。
从8月底到10月初,解放军对金门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炮击,打出炮弹近10万发,金门岛上人心惶惶。
美国趁机建议蒋氏从金门撤军,但是岛内正在战争状态,军队和岛民都在等待蒋氏的援助。
蒋氏因此拒绝了美国的提议,他告诉美国人:“如果撤军,台湾民心动荡,政府将不保。”
从1958年秋到1959年,蒋军和解放军开始围绕金门频繁炮战,还伴随着空战和海战。
解放军的方针是:“只轰炸,不登陆,不和谈。”
此举表面上是对蒋氏发难,但其目的是从根子上断绝美国想把台湾分裂的企图。
炮战一日不停,金门都是台湾的第一“防线”,蒋氏政权进可以凭此要美国的支援,退能拿金门战事稳固民心。
只要蒋氏不可能将金门放弃,美国“划海而治”的阴谋就破产了。
三、炮战变成一场交流,两岸共同维护统一
1958年10月6日,“金门炮战”的第四次大规模炮战结束。
当天,新中国政府在官方报纸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,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宣布了“金门炮战”的原因,即蒋军挑衅大陆,也点明了“大陆和台湾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世界上没有两个中国”的主题。
10月13日起,炮战暂时结束,双方进行休整。
此后的1958年秋天的几个月,也是金门炮战最激烈的时段。
当时,解放军每次炮战都会打出数万发炮弹,而且瞄准的目标都是岛上的重要军事设施,或者前沿阵地。蒋军也会对解放军进行还击,双方互有伤亡。
后来金门的炮战成为了一种“仪式”,解放军炮击比较稀疏,而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,蒋军也心领神会,反击的炮弹都打在海里。
解放军曾执行“单日放炮,双日休息”的策略,并且打的炮弹越来越少,后来甚至发射没有弹头的“宣传弹”,这场炮战成为一种交流的方式。
到了1959年后,遇到一些传统节日,双方还会互相释放信号,宣布暂时停火。
在台湾方面,蒋氏一直鼓吹守卫金门的重要性,他的长子蒋经国每逢节假日就往金门跑。据不完全统计,小蒋共去金门“视察”100多次,让金门俨然成了蒋氏政权的“心头肉”。
而从1958年到1979年,解放军和蒋军的这场火炮交流虽没有改变金门和厦门的局面,但是却让台湾岛保持了和大陆的联系,让台湾地区尽量免于受美国的干扰,以免走上台独的道路。
金门炮战就这般断断续续进行了21年,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,美国宣布承认“一个中国原则”为止。
现在的金门岛依然属于台湾省政府管辖范围,但早已不再有炮声。这里是大陆游客经常访问的旅游地,当地盛产一种“金门菜刀”,就是用当年炮战时打下来的炮弹制造的。
至于金门炮战背后的历史,在近些年也被多样化解读,有支援中东群众说、消耗沉积弹药说、为赫鲁晓夫“送行”说等等。
而震慑美国和遏制台独思想,仍然是最被两岸共同接受的解释。中共领导人和蒋氏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展现的这种“默契”,在今天看来着实令人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