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个六月,在河北的高温中度过,一到天津,下雨了。中午刚出酒店,外面小雨淅淅沥沥,一阵凉风吹来,穿着短袖的我打了个冷颤,差点以为入秋了。
好好珍惜下雨的这几天吧,出租车司机说,入了伏,天津就开始会闷热起来。
朋友给我推了一篇天津包子攻略,第一家就是津门张记包子铺,到了中午我就奔了过去。
这儿的包子跟别的地方略有区别,皮薄,虽然吃起来蓬松,但是看上去是那种收紧了的蓬松,口感颇为柔软。
包子都是现蒸的,上桌不要急于咬开,里面的汤汁烫嘴。轻轻咬开把汤喝了,再吃里面的馅。
三鲜的馅放了虾仁,有点脆口,如软骨般。天津人对包子难怪这般喜爱,跟它本身好吃是分不开的。
吃完包子回想到头一晚吃的锅贴,还是没体会到锅贴的妙处。
锅贴的皮薄,没有煎的那一面比较软,锅巴的另一面有点脆,但不算太脆。这边口味偏重,所以这层薄薄的锅巴还有点咸的。
天津有“一平二鲙三鳎目”之说,这是对鱼的鲜美程度排了个序,鳎目指得就是鳎目鱼。
木桶目鱼,我看图片本以为是香煎小黄鱼,结果上桌后才发现这鱼大多了。裹了面粉炸得外酥内嫩,就是菜量太大,以后得留心问问能不能来半份菜。
各种水果酱,口味也是来得粗犷直接。
绵绵冰中的草莓酱,甜蜜如初恋,里面的酸也正如初恋的生涩。
传统老味刨冰里面的杏酱,单独吃起来,甜腻腻,吃一颗就腻了,甚至有几分药材的苦。待你回过神来,又有点回味,赶紧再来一颗入嘴,马上又腻了,就这么周而复始。
天气既然凉快下来,就不急于走了。
作为直辖市,总得多待两天。前同事是天津人,她有一高中同学,叫Antoine,对吃颇有讲究,佛系经营了一家咖啡店和一家法餐厅,白天在咖啡店,晚上去法餐厅。
于是我下午跑去了他开的一家名为“Chez Elle·在她/他家·咖啡檬粉”的咖啡厅。
一杯澳白,开启了我们对天津美食的交流。
先从津门三绝说起:狗不理包子、十八街麻花、耳朵眼炸糕。
问题是这三样,本地人都不怎么吃。狗不理包子刚出笼的热乎包子确实好吃,但是贵呀;十八街麻花游客作为特产带的多;本地人倒是偶尔会去吃吃炸糕。
那这三绝之外,要说什么好吃?煎饼果子!
最好吃的是哪家?自然是自家小区楼下那家。
煎饼果子里面有的夹果篦儿,有的夹果子,这果子就是油条。
Antoine跟我说,这煎饼果子要吃起来,也是颇有说道的。
先说饼皮,得用绿豆面,和面不用水,得用羊骨头汤;不用鸡蛋,本地老饕得用海鸭蛋;甜面酱不用生酱,得把生酱做成熟酱。至于里面夹的果子(油条)和果篦儿,脆口的果篦儿一般能吃出85分的感觉,但是上限还得靠果子。得提前打电话给老板,约好时间,夹刚炸好的果子,这样能吃出95分的高水准。
听他说得头头是道,老板微信我都加上了,就差明早跟老板预约了。
Antoine给我推荐了一家云吞店,但实际是要奔着里面的拆骨肉去;
一家人均50的小馆子,里面的清真菜肯定能改变我固有的印象,干烧带鱼与黄焖牛肉,连菜都帮我点好了;
一家海鲜馆子,得试试他家的韭菜炒八带;
砂锅李,吃得不是砂锅,而是李家大排与芙蓉鲜贝;
至于五大道附近有家炒面馆,每次带朋友去,最终都成了回头客。
我就喜欢对美食这样细致的推荐,因为只有用心去吃了,才会精确到店名和具体菜品。这比小红书上的网红推荐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。
寻思这几天要去吃的店也够了,趁着雨小了点,天色还早,赶紧去五大道逛了逛。
五大道仅仅是以前天津租界的一部分。这里拥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风貌建筑400余栋,其中近现代名人故居就有200多处,建筑风格多种多样,汇集了英、法、意、德、西班牙等国的建筑多达230多幢,不愧被称之为“万国建筑博物馆”。
如果你是个建筑设计的内行人,那这里就得细细品味和学习了。
但是我只是个外行人,就图个热闹,于是在纵横交错的街道转来转去,看到好看的建筑就拍下来。
雨,一直没有停歇,风反而越来越大,我在盛夏的街区,冻得一塌糊涂。
风格各异的建筑,有一种百花齐放的美感。
这不是那种规划得整齐划一的街区可以比拟的。
其中不乏名人故居,不过只有部分对外开放,大部分还是作为办公或者居住用途。
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,我在外面拍拍照就好了,如果每个名人故居都要进去游览一番,没有个三天三夜怕是不够的。
走了大概两个小时,连四分之一都没逛到。
天色已晚,雨下得开始大了起来,无奈我只好上了最近的公交车。
还好,明天不会下了。